水稻育秧机:开启稻作繁茂的“智慧密钥”
破局人力困境,重塑育秧格局
传统水稻育秧,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作业。每到育秧时节,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,农民们弯腰弓背,小心翼翼地撒种、覆土,不仅效率低下,而且劳动强度大。以本溪市为例,过去完成7地的育秧,至少需要10多个人花费10天时间,且人工育秧的秧苗质量参差不齐,难以满足大规模种植的需求。这种状况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因育秧工作的艰辛而选择外出务工,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凸显,进一步制约了水稻种植的发展。
水稻育秧机的出现,犹如一场及时雨,打破了这一困境。它凭借的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技术,实现了放土、播种、盖籽等流程的一次性完成。在本溪市,使用水稻育苗机后,完成7地的育秧仅需6个工人、5天时间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节省了人力成本。同时,育秧机能够控制播种量和播种深度,使秧苗分布均匀,为后续的田间管理提供了便利,重塑了水稻育秧的格局。
环境调控,唤醒稻种活力
水稻育秧对环境条件要求高,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因素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秧苗的生长。传统育秧方式中,农民主要依靠经验和感觉来调节环境,难以做到控制,导致秧苗质量不稳定,容易出现弱苗、病苗等问题。
水稻育秧机则像是一位智能的环境调控大师,内置了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,能够实时监测育秧环境中的各项参数,并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调节。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第三管理区的智能育秧中心,通过机械作业手臂、双氧催芽、精播流水线以及暗室叠盘技术等设备的应用,实现了从高温灭菌到暗室出苗的全程智能化管理。在暗室条件下,温度严格控制在30℃ - 32℃,48 - 60小时就能长出立针苗,全程育秧时间明显缩短。当立针苗长到1厘米时,启动出库程序。通过叠盘暗室育出来的苗标准高、规格一致,出苗整齐均匀,出苗率可达到98%以上,有效解决了传统室外大棚温度湿度不均引发的出苗不齐问题,为水稻生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全程机械化作业,加速稻作进程
水稻种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包括育秧、插秧、田间管理、收获等多个环节。传统农业生产中,各个环节相对独立,缺乏有效的衔接,导致生产效率低下。水稻育秧机的出现,为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提供了可能。
在育秧环节,水稻育秧机实现了自动化生产,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和质量。育秧完成后,秧苗通过的运输设备直接运送到插秧现场,使用插秧机进行作业,将秧苗均匀栽种于田间。在田间管理环节,无人机、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的应用,实现了对水稻生长的实时监测和管理。到了收获季节,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,快速完成水稻的收割和脱粒工作。以益阳市为例,通过推广水稻集中育秧和全程机械化作业,使早稻播种期提早7 - 10天,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.41%,大大缩短了水稻种植周期,提高了生产效率,加速了稻作进程。
绿色可持续发展,守护稻作未来
在追求高产的同时,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。传统水稻育秧方式中,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,往往存在肥料和农药使用过量、水资源浪费等问题,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。
水稻育秧机通过施肥、节水灌溉等技术,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。它可以根据秧苗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,控制肥料的用量和施肥时间,避免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。同时,采用节水灌溉技术,如滴灌、喷灌等,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。此外,水稻育秧机还可以与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,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,保护生态环境。在北大荒集团,通过推广应用数据采集、远程灌溉、土壤养分监测等新技术,推动农业生产耕、种、管、收各环节实现数字化、化、集约化,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,守护了稻作的未来。
水稻育秧机,作为开启稻作繁茂的“智慧密钥”,以其强大的功能和显著的优势,为水稻种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降低了劳动强度,还改善了秧苗质量,促进了稻作的可持续发展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应继续加大对水稻育秧机的研发和推广力度,不断完善其功能和技术,让这把“智慧密钥”在稻作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